對一件事,就算我不喜歡,只要想明白對誰好,我也能做下去;但如果是我自己喜歡的話,會堅持更久。
.
我知道大家都想做自己,做自己這個口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流行起來,而所有人不光想要做自己,如果可以,還想要「任性地」做自己。可現實是什麼?現實是活出自我的人,他們都是內心有餘地的人。
.
有餘地,有轉圜,有彈性都是「妥協」的意思。但到了有些人的認知裡,妥協變成了一種懦弱,並非智慧。更有甚者,會覺得「喔,是我輸了」。
.
以我淺薄的、過往的經驗裡,一個對自我有認識,內心堅持自己的人,面對妥協後的所作所為往往是「心甘情願」的,他們不會覺得受到壓迫、綁架、威脅,更不會覺得因此失去自己。
.
這種感覺就好像一個討好型人格的人,在群體中總是樂於配合。但有時真的違背他最底線的原則時,他也可以堅決地說聲「不」。這個拒絕,不會讓他有罪惡感,不會讓他有給人製造了麻煩的虧欠。
.
很多人覺得我很成熟,其實活到現在,我很清楚身邊有多少人承接了我部分的幼稚,也許是無傷大雅,所以他們也樂於配合。因此,就算有些事我不喜歡,只要明白對誰好,我也能做下去。
.
只是我更加清楚,面對攸關自己未來職業前途、情感歸屬等事,更重要的應該是要我自己喜歡。那無關乎做自己,無關乎餘地或轉圜,我只是單純明白:唯有自己喜歡才能堅持下去。
.
所以當有人問我遇到抉擇時遭受父母、男女朋友等人反對該怎麼辦?
.
問你自己要答案吧,因為選擇的結果就是「你要喜歡」。
.
/ 一件事情如果很快就放棄了
/ 那表示你對喜歡有所誤解
/ 對自己更是誤解更深
.
#katesmurmur